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3~6岁幼儿的性别角色

http://shanghai.hteacher.net 2019-03-25 11:31 上海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幼儿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幼儿对他人的性别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直到2.5~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这个阶段幼儿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等。

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到男女儿童明显的兴趣差异。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进入3岁后,幼儿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还有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男孩之间更多打闹、为玩具争斗、大声叫喊、发笑,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更多是通过规则协调。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幼儿期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婴儿感兴趣。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情绪稳定性和观察力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

那么,在家庭中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呢?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所以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我女儿从小头发就很好,现在头发已经很长了,一直在给她梳辫子,所以这似乎从外观上天然地已帮助孩子很好地建立了这种性别意识(在孩子的印象中,女的头发都比较长或者梳辫子)。我女儿在2岁多时看到书里有分辨男孩和女孩的图画,她可以准确地指出男孩是短发,女孩是长发;男孩穿裤子或裤子,女孩穿裙子;当然这种仅局限于外观上的区分;后来的一段时间,她会用语言来表达出一种关于男女的很“刻板”的印象,比如经常说:“我是女的,姥姥是女的,姥爷是男的”,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会说“我们女的坐一桌,男的坐一桌”。

第二,接纳孩子的性好奇。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原始动机。他们偶尔的性游戏也是出于好奇、求知欲以及模仿心理,玩过一两次,好奇心满足了,自然也就厌倦了。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性好奇,因势利导地进行家庭性教育。可以平静地询问孩子在玩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疑问。这样,能够了解孩子的性知识有多少,就此给予正确教导。

第三,满足孩子的性心理。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性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儿童乐于与父母的肌肤直接接触,也称为“皮肤饥渴”。婴儿期的母乳喂养除了保证营养以外,更有增进母子感情、满足孩子性心理需求的作用,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3岁以下的幼儿,父母通过搂抱、亲吻等方式,可以满足孩子的“皮肤饥渴”。在上大学时的一位老师曾经推荐过一个方法:说他经常用软毛刷子刷他家孩子的身体,孩子每次都特别高兴,很喜欢这种感觉。想一想,这和我们在宝宝出生后给他(她)做抚触是一样的道理。宝宝都喜欢这种“触摸”的感觉的,即使是3岁以后直到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仍然存在很强的需求,但与父母肌肤直接接触的机会少了,所以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在游戏中满足其“触摸”的需求。

第四,教会孩子与异性友好相处。儿童不会有成年人的异性之爱,但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的情感,友好地相处,培养良好的群体生活习惯,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发扬男女友爱互助的精神,与异性进行自然、友爱、健康的交往。

在同伴交往中,3-4岁的孩子还不会有性别选择上的差异,我女儿经常会说我的好朋友有苗苗、秀秀、嘟嘟(男孩)……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经常一起玩的小朋友都会成为她的好朋友。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支持孩子与同性或异性伙伴进行交往。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为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孩子也需要父母正确的性教育,让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上海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上海教师招聘考试所有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什么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幼儿道德感知多少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海教师招聘考试论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之知觉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